预见2023:中国农业趋势观察—趋势 1 :现代种业爆发在即

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

种子被称为农业的“芯片”。中国部分产品核心种源仍依赖进口,农业“芯片”也存在“卡脖子”风险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要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。2021年7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《种业振兴行动方案》,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,集中力量破难题、补短板、强优势、控风险,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、种源自主可控。这是继1962年《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》印发后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。种业振兴行动受到高度重视,相关部门围绕着种质资源保护、知识产权保护、企业扶持等方面构建了全面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。

种业政策动向一览

  • 2021年3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(2021-2023年)》
  • 2021年4月,农业农村部发布《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(2021-2035年)》
  • 2021年7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《种业振兴行动方案》
  • 2021年7月,农业农村部、财政部联合印发《关于优化调整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的通知》
  • 2021年8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》
  • 2021年1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
  • 2021年12月,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》的决定
  • 2022年1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(试行)》
  • 2022年4月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《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(2022年)》
  • 2022年7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》
  • 2022年9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生产“三品一标” 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》
  • 2022年9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种业基地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》
  • 2022年12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》

种业阵型企业集群初具雏形

企业是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。2022年7月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》,《通知》强调“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优化营商环境,引导资源、技术、人才、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......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、产业带动能力、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、“隐形冠军”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,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。” 农业农村部从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机构,包括69家农作物、86家畜禽、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,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。种业阵型企业分为“破难题”、“补短板”、“强优势”和专业化平台阵型企业,种业阵型企业集群已初具雏形。

“破难题、补短板、强优势”企业阵型定位

  • “破难题”阵型企业要聚焦少数主要依靠进口的种源,加快引进创制优异种质资源,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,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。
  • “补短板”阵型企业要聚焦有差距的种源,充分挖掘优异种质资源,在品种产量、性能、品质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
  • “强优势”阵型企业要聚焦优势种源,加快现代育种新技术应用,巩固强化育种创新优势,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。
  • 专业化平台阵型企业(机构)要在科技创新、金融支持、行业自律、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优势,持续为育种创新提供支撑服务。

追赶育种4.0,种业爆发在即

从生物育种发展阶段划分来看,国内外学者通常将生物育种分为四个阶段:原始驯化选育1.0阶段、杂交育种2.0阶段、分子育种3.0阶段、智能分子设计育种4.0阶段。当前种业发达国家进入育种4.0阶段,而中国正处于由杂交育种2.0阶段向分子育种3.0阶段过渡时期。

中国种业发展离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,当前仍处于追赶期。但我们认为在强劲的政策支持、巨大的市场需求与跨学科技术深度交叉融合(基因编辑、全基因组选择、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)等因素驱动下,中国育种科技“弯道超车”大有可为。我们认为中国种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:

未来3~5年种业投资处于投资爆发期。2022年国内种业产业资本投资已然爆发,据统计2022年中国种业发生了20多起投资/并购/IPO事件,涉及资金金额超过30亿人民币,较2021年出现大幅增长。我们认为未来3~5年中国种业投资将持续保持火热,投资方向将围绕智能分子设计育种技术,包括基因编辑工具、生物育种平台、育种软硬件工具等。

未来5~10年种业市场将加速整合。中国种业当前的育种技术路线是统筹兼顾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,发挥好常规育种优势,用好生物育种技术。当前常规育种仍占据主导,但随着生物育种领域基础研究不断创新突破和技术持续迭代升级,生物育种将日益成熟,生物育种的种子市场渗透率将不断提高。反观常规育种市场,在政策上为鼓励种业创新,知识产权保护加强,种业监管趋严,同时下游需求市场日益集中,大量中小型种企业将面临危机。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未来5~10年种业将处于行业整合期,企业并购加快,种子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,不排除国资背景种企重组为巨头企业的可能。

生物育种带来新的协同发展模式。我们认为生物育种不仅带来技术的创新,可能会产生新的协同发展模式。原因在于国外种业的研发创新主要由少数大型头部集团垄断,他们资金雄厚,有能力打造育种全流程的闭环,实现育繁推一体化,而中国种业企业规模小,研发投入少,育种实力不足,产业分工合作可能性更高。例如海南正在田间鉴定、制种外包服务、基因测序、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探索发展CRO(合同研究组织)模式,以育制种技术为例,由育种方提供育种材料,生物技术企业通过核心技术进行育制种,再交由育种方完成种子商品化,实现南繁育种的产业化运营。

发表评论

Scroll to Top